外包美工 灭掉罗马的匈人是被汉朝打跑的匈奴吗?分子人类学发现了最终答案
【儒将的中兴(49)】
【主笔:闲乐生朱晖】
东汉章和二年,也就是公元 88 年,汉章帝在章德前殿去世啦。当时才十岁的太子刘肇登基,这就是汉和帝。因为汉和帝年纪小,皇太后窦氏(窦融的曾孙女)就开始管理朝政。从这时候起,帝国的政权就被外戚窦氏掌控了,特别是窦太后的大哥窦宪,这人特别张狂蛮横,脾气还暴躁,记仇得很,朝廷里的文武官员和皇亲国戚没有不害怕他的。就算窦宪用很低的价钱强行买了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田园,也没人敢说不行。
一位三十一岁的英主壮年就去世了,结果让东汉帝国从此开启了外戚专权的时代,这就是历史的偶然呀。实际上,大到整个天下的政治趋势,小到一场局部战争的输赢,都有偶然性存在。恰恰是这一个个小小的偶然,最终造就了历史的必然。
后来呀,窦宪胆子越来越大,居然为了争权派刺客杀了能让窦太后开心的男宠都乡侯刘畅(刘縯的曾孙),还把这事儿赖到刘畅弟弟利侯刘刚头上,对刘刚严刑拷打。堂堂的皇室宗亲,被外戚这么欺负,窦太后的脸也没地儿搁了,赶忙派人把窦宪抓起来关在宫里。当然啦,这不是要窦宪的命,而是保护他,要不然事情要是让司法部门知道了,那可就没法收场了。到了这地步,窦太后只能先把窦宪控制在自己手里,想法子保住他,这样才能保住窦氏一族的权力地位。
窦宪心里明白,自己杀了王族,那可是死罪。为把这事儿摆平,他琢磨出一个好主意,居然主动要求去远征匈奴。要是立下大功,不但能免罪,还能当将军、被封侯,自己也能威风一把。
原来呀,北匈奴在西域北道的势力被班超给截断了,他们的“奶源”越来越少,国家实力也越来越弱。南匈奴单于就上表,请求大汉的头儿带着咱们各族去北边讨伐那些坏家伙,把北匈奴灭了,让汉家头儿不再操心北方,也不再有外患。窦宪一个劲撺掇,耿氏的名将、历经三朝的元老、当时当执金吾的耿秉也觉得:“以前汉武帝想让匈奴称臣,可惜没赶上好时候,没成功。现在运气好,赶上北虏自己争斗,用夷人打夷人,对咱国家有好处,应该答应。”
军方都主张消灭北匈奴,窦太后觉得这既能转移国内矛盾,又能让大哥脱罪还能一起管朝政,就不管儒臣集团反对,让窦宪当车骑将军。按规矩,车骑将军本来是银印青绶,地位在三公之下,可窦太后专门给窦宪金印紫绶,让他跟三公一样,还特别准许他按司空的规格设府配置属官。从这以后,东汉车骑将军就金印紫绶,地位提高了。你瞧,在封建王朝那绝对权力跟前,就算皇族死光了,法律也没招。
当然啦,窦太后心里清楚她大哥从来没上过战场,要是决策出错,把军队弄没了、让国家蒙羞,那可就糟糕透顶啦。所以呢,她给窦宪找了个厉害的帮手,让经验老到的耿秉当征西将军,陪着窦宪一起去北伐匈奴。
之前差点把耿恭害死的“国丧不发兵”,其实就是权贵们的借口罢了。要是涉及到利益,谁还在乎这个呀。
得说一说,窦宪出征前,专门推举了在家守丧的班固当中护军。之前班固是玄武司马,俸禄一千石,这回被窦宪看中,一下子就升到俸禄两千石的中护军了。中护军管着监察将领,还掌管中军的护卫兵,权力可大啦,是大将军手下地位最高的幕僚,跟当年刘邦手下的陈平差不多。没想到,班氏兄弟都跑去参军了。可能,就是因为班固有当兵的经历,他写的文章才大气,所以有人讲《汉书》能佐酒,这文章虽说不如司马迁的那么有气势,也没啥自己特别的看法,但还是有股浓浓的大丈夫气概!
那当然啦,窦宪找上班固,可不是让他去领兵打仗的,主要是瞧上他那能写的本事。然后在班固的谋划下,窦宪干成了一件能名留青史的牛气事儿,就是和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样有名的“勒石燕然”,具体情况后面再说。
章和三年,也就是公元 89 年的夏天六月,北伐各族联合的军队准备好啦,然后就分成三路出了边塞。
第一路:窦宪跟耿秉分别带着四千汉军厉害的骑士(像北军五校、黎阳、雍营这些中央的主力部队,还有缘边十二郡的骑士),再加上南匈奴左谷蠡王带领的一万骑兵,从朔方郡鸡鹿塞(就在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那里)出发进攻。
第二路:南匈奴单于屯屠河带着一万多骑兵,从满夷谷(在今内蒙古固阳县)那儿出发进攻。
第三路呢,是度辽将军邓鸿(邓禹的小儿子)带着沿边的羌胡、乌桓雇佣兵团八千骑兵,再加上南匈奴左贤王带领的一万骑兵,从翩阳塞(在固阳县那片儿)出发进攻。
三路大军,差不多有五万骑兵,那阵仗可大了,威风凛凛,一路上剿灭北匈奴的小股队伍,最后在涿邪山(就在阿尔泰山东脉,也就是如今蒙古国南境的古尔班察汗山)成功会合。
结果呢,第一路主力部队在途中最先发现了敌人的踪迹。据侦察的骑兵回报说,北匈奴单于的主力在涿邪山脉东南边的稽落山附近活动。于是窦宪、耿秉就果断地分兵,让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带着南匈奴左谷蠡王、右呼衍王各部的精锐骑兵一万多人,在稽落山和北匈奴单于大战。
这一万骑兵,那可是精锐里头的顶尖儿存在;耿夔和耿谭这俩耿家将里的新秀,更是厉害得很,好比鹰扬校尉、螭虎之士。他们这军队的阵容可强大了,放眼一瞧,元帅威武,轻装的士兵厉害,运输的车辆把路都挡住了,黑色的盔甲亮得晃眼,红色的旗子把天都染红了。敌人一看,立马就崩溃了,敌人的将领左温禺王还被斩杀用来祭鼓,北单于吓得屁滚尿流,匆忙向北逃跑了。
汉军一开始就打了胜仗,得乘胜追击,没过多久三路大军就在涿邪山会师了,战车和辎重把路都挡住了,足有 13000 辆。窦宪就让各军的战车一起前进,全体向北追击清扫,一直打到私渠比鞮海(就是如今蒙古的乌布苏诺尔湖),大获成功,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名王以下一万三千人,缴获的马、牛、羊、橐驼等牲口有百余万头。北匈奴八十一部总共二十多万人向汉朝投降。随后,汉军接着往北走,把北匈奴后方的核心地区安侯河那一片都清扫了一遍,顺便还把当年冒顿单于的墓给破坏了,把老上单于建的龙城也给烧了(注 1)。
这简直就是大军一通横扫,像流星彗星那样威猛,万里之地一片萧条,野外连个贼寇的影子都没了。以至于班固先生一个劲儿地猛拍马屁说:“往上能抒发高祖、文帝积累的愤恨,光耀祖宗的神灵;往下能让后代安稳牢固,开拓疆土,重振大汉的威名。这就是所说的一次辛劳就能长久安逸,暂时花费就能永远安宁啊。”(班固《燕然山铭》)
听这说法,窦宪的功劳能跟当年的卫霍相比?根本不是那回事!东汉时候的北匈奴,早就落魄得不行,两万大军连耿恭几百人都搞不定,甚至鲜卑部落都能冲进北匈奴王庭杀单于,还随便抢随便杀。所以窦宪也就只是打了个落水狗,没啥值得吹的。大胜是肯定的,小胜他都不好意思回来。而且这仗基本上是几位耿家将领打的,窦宪不过是挂个名蹭功劳,远算不上名将。
窦宪唯一牛的地方,就是特别能咋呼,还随军带着大笔杆子班固给自己吹功劳。就靠着这场大胜接着往北去,登上燕然山,学秦始皇东巡刻石来记下自己的伟大功业,让班固在燕然山刻石,弄了个大大的丰碑,留下一篇文采特好、特别豪气、能流传千古的华章铭文,上面写着:“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注 2)并且照着霍去病的例子,在燕然山和广鞬山举行封禅仪式(注 3),向天地报功宣扬德行,在别的地方耍威风。
就这么着,杀人的窦宪竟然以民族英雄的样子,风光地回来了。然后皇帝就下诏书说:“匈奴反叛,作恶时间长。靠着祖宗保佑,打了胜仗,把敌人打败了,扫平了他们的地盘,一次打仗就解决了,这不是我这小子能做到的。有关部门按照老规矩,报告功劳,来表彰功绩。”接着就封窦宪为大将军冠军侯(当年霍去病的爵位),给他两万户的食邑。按以前的规矩,大将军的地位和三公一样,可窦宪正得势,那些当官的为巴结他,居然上奏让“大将军”的地位在三公之上。但窦宪还不知足,按照两汉的制度,三公和大将军的长史、司马本来只应该是千石的官秩,可窦宪运作一番,让他幕府里的长史、司马的官秩升到中两千石,跟九卿一样了。从这以后,东汉的外戚老是占据大将军的高位,最后威胁到了皇权的正常运行,给东汉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祸根。
跟风光无限的外戚窦氏比起来,真正指挥这场战役的名将耿秉,就只封了个美阳侯,封邑才三千户。太憋屈啦!经过这一仗,窦宪那叫一个小人得志,还觉得自己比卫青、霍去病厉害多了,威风得不得了,简直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过的功勋名将,结果让窦氏家族更加嚣张蛮横,其中他弟弟执金吾窦景最过分,居然让奴仆抢别人的财物,强占民女,甚至擅自征调军队,无法无天。窦氏兄弟坏事做尽,不少清正的大臣上书弹劾,可窦宪有自己的办法,就是再次发动对外战争,在线全职美工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外战的英雄是不能被指责的,打着正义的旗号,顺从我的就能昌盛,违逆我的就得灭亡!
在汉和帝永元二年,也就是公元 90 年,东汉王朝的大将军窦宪让副校尉阎盘带着两千多骑兵,突然攻打北匈奴在西域的最后军事据点伊吾,又把这地方占了。这么一来,匈奴没了进西域的主要通道,只能把所有势力都撤出去。这时候,车师人很识相,他们的前、后部国王都表示归附汉朝,还派王子到洛阳去。
公元 90 年 10 月,南匈奴的单于再次给东汉朝廷上书,说要把北匈奴彻底剿灭。大将军窦宪就派南匈奴左谷蠡王带着左右两部总共八千骑兵从鸡鹿塞出发,飞奔千里,夜里偷袭北匈奴单于的大营,杀了八千人,抓了好几千俘虏。北单于伤得很重,光自己跑掉了,一堆老婆都被汉朝抓了,连玉玺都让南匈奴给弄到手了。
之后啊,北匈奴的单于一路逃到了金微山(就是如今俄罗斯境内阿尔泰山的余脉那里),把剩下的人召集起来,又有了几千人。
北匈奴跑得老远,朝廷不想管了。可左校尉耿夔却说:“百足之虫,死了也不僵;匈奴祸害中原都三百年了,现在虽说败了,怕它又死灰复燃,我愿意带自己的八百精兵,深入大漠把它彻底消灭。”窦宪一瞧,行啊,当年骠姚校尉霍去病也带着八百骠骑深入草原,斩杀匈奴两千人,如今耿校尉也有骠姚的风范,准啦!
就这样,到了下一年,也就是永元三年(91 年)的二月,耿夔带着自己部下八百轻骑,从居延塞出发一路猛跑了五千里,一直深入到如今俄罗斯境内的阿尔泰山脉,把北单于的残部给紧紧围住了。一场大战下来,杀了、抓住了北单于他老妈阏氏、有名的王以下五千多人,还缴获了所有的珍宝财物和牲畜。只有北单于和几个骑兵跑掉了,不知道去了哪儿。耿夔也因为这个功劳被封为粟邑侯,成了耿家第五个靠军功封侯的人(前面四个是耿况、耿弇、耿舒、耿秉)。
听到这个消息,朝廷上下都特别高兴。就在这一年的十月,汉和帝去了西京长安,郑重地下诏说“北狄被消灭了”,就是向全天下宣告,这个在北亚称霸了三百年的厉害帝国,已经被大汉完全铲除。北匈奴原来那地方的一百多万部众,有的向大汉投降(前后大概有四十多万,包括公元 87 年那次),有的向南匈奴投降(前后大概有二十多万),有的向鲜卑投降。反正,匈奴这个国家算是彻底没了。
匈奴的衰败和灭亡,从霍去病带着八百骠骑开始,到耿夔率领八百轻骑结束,难道这就是命吗?
一个时代结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北匈奴没了以后,在那一百多万的投降者里边,投靠鲜卑的最多,加起来有十多万户七十多万人呢,鲜卑就这么一下子变强大了,成为了东亚最大的游牧民族(注 4)。
那投降南匈奴的 20 万人,后来没在塞内待着,瞅准机会拥立南匈奴日逐王逢侯当单于,叛出塞外,弄了个新的北匈奴,闹腾了十多年,给西域带来挺大威胁,好在被班超之子班勇等汉军打跑了,后来又被鲜卑打败,这些人有的投降鲜卑,有的往西跑,不知去哪儿了(逢侯本人向东汉投降,在内地颍川当寓公);到公元 156 年左右,草原上的厉害人物“檀石槐”把鲜卑各部统一了,带着十万兵马,接连把丁零人、夫馀人和乌孙人都征服了,把西汉时匈奴的地盘全占了,从辽东到乌孙,疆域东西宽达一万四千多里,成了塞北实打实的霸主。就是说,窦宪又出人又出力又出钱粮灭了北匈奴,得到他想要的权位,可最大占便宜的不是汉朝,而是鲜卑。而且鲜卑强大以后,照样侵犯汉朝边境,比北匈奴还凶。事实表明,想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彻底消灭根本不可能,只要草原还在,北方的威胁就不会消失,就算把外族人都赶走,让汉人去草原,他们很快也会变成草原上的狼。
还好啊,鲜卑军事集团比起匈奴要松散得多。檀石槐一死,联盟就散了,鲜卑又分成好多彼此没啥关系的分支,对咱们中国威胁不咋大。过了两百年,有一支拓跋鲜卑冒出来了,蒙古草原上各个部落都来归附,最后弄出个强大的北魏帝国,闯进中原,把中国北方统一了,这算是隋唐的开端。
差不多在北魏那阵子,欧亚大草原因为两百多年前汉朝驱赶匈奴,引发了一连串游牧民族往西迁徙,对中亚和欧洲历史有了很大影响。《魏书·西域传》跟《后汉书·西域传》都说,当年北匈奴单于在金微山打了败仗后,拉了一伙死硬派跑到乌孙西北一百多里的悦般,想跟西汉时候的北单于郅支一样,吞掉乌孙,掌控西域。可在汉朝支持下,北匈奴人一直打不赢乌孙,也没法渗透进西域。最后一部分往西迁到康居,跟印欧塞种游牧民族混在一起成了白匈奴人(嚈哒人),在公元 350 年朝西北打进粟特国(就是东汉时的奄蔡,西方人叫阿兰人),“杀了他们的王,占了他们的国”;还有一部分留在悦般,跟乌孙人、高车人同化融合,自己弄出个西域的国家,南北朝的时候,地盘扩大到伊犁河流域,还老是跟当时在漠北称霸的柔然人打仗。往后,匈奴人和中原王朝打交道越来越少,中国的史料里就没这曾经在东北亚威风过的大族的消息了。在欧洲的史料里,大概公元 375 年前后,有个叫“匈人”(Huns)的神秘部落,“不知道从地球哪儿,像高山上的暴风雪突然就来了”(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历史》),出现在东欧黑海北岸的东哥特国境内,一路上战无不胜,灭了好多国家,一直到匈牙利平原多瑙河边上,接着又横扫日耳曼那些蛮族,建立了强大的匈人帝国。
在公元 448 年到 450 年这段时间,匈人帝国在被称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领下(罗马人觉得匈人的出现是上帝在惩罚他们的罪过),版图达到了鼎盛,东边从咸海开始,西边到了大西洋沿岸,其疆域差不多有全欧洲一半的面积。公元 452 年,阿提拉打进意大利,给西罗马帝国沉重一击,最后让西罗马帝国在 476 年崩溃灭亡,欧洲就此走进了千年黑暗的中世纪。
欧洲学术界以前对匈人的起源那是稀里糊涂的,不过随着中西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史书中的匈奴人慢慢被欧洲学者注意到了。从 1756 年开始,35 岁的法国东方学者德奎尼陆续出了三卷本的《匈人通史》,在书里明确说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后来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接受了这个说法,还随着这本书在欧洲传开了。到 1900 年,德国汉学家夏特用中西方史料对照,认真画出了匈奴西迁到欧洲的路线图。总之在近代,匈人、匈奴人同源的说法在国际学术界火了一阵,好多中国人也愿意信这种能长民族威风的讲法(看章太炎《匈奴始迁欧洲考》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但是 20 世纪以后,不少学者发现这说法缺少实在的考古证据,文献史料也对不上,语言学、民族学、出土东西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还有好多相反的证据。关键是,匈人的文明程度明显比匈奴低(注 5)。到了 21 世纪,最新的分子人类学基本否定了两者的传承关系。
那当然了,匈人个子矮矮的,皮肤有点黑,体毛不多,鼻子扁扁的,眼睛小小的,脑袋又大又圆,有着蒙古圆头人种的特征。就算他们跟匈奴人没啥大关系,那也肯定是来自北亚(注 6)。在公元 2 到 4 世纪,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大西迁,这肯定是匈人跑到欧洲去以及让欧洲文明变样的根本原因。这种压力传导太明显啦,以至于近代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里讲:“我求你们暂时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当成是从属于亚洲和亚洲历史的,因为实实在在来讲,欧洲文明就是对抗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弄出来的成果。”
注 1:看班固的《燕然山铭》写着:“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的区落(逗略),焚老上的龙庭。”根据考古最新发现的燕然山崖壁铭文,《后汉书》里“区落”应该是“逗略”这俩字,意思就是匈奴语里的“名冢”。《史记·匈奴列传》里讲:“他们送葬,有棺椁金银衣裘,但是没有封树丧服。” 裴駰集解引晋张华的话说:“匈奴把坟叫逗落。”燕然山崖壁铭文里的“逗略”应该就是“逗落”的不同写法。
注 2:这铭文曾经被左宗棠的部将张曜发现还拓下了拓片,可因为兵荒马乱,具体位置没给记录下来。一直到 2017 年,中蒙考古队才发现了这个石刻,就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向南突出的那块岩石上。这儿是从漠北回漠南的必走之路,也是进大漠前最后一个水草特丰富的地方,在这交通要道刻字立威,能收到最大的宣传成效。
注 3 :在唐宋时期佚名编的《古文苑》卷 12 里能看到班固写的《车骑将军窦北征颂》,上面写着:“封燕然以隆高,?广鞬以弘旷。”
注 4:南匈奴主动提出北伐,其实是想趁机吞掉北匈奴,可东汉朝廷看穿了他们的心思,虽然跟他们一起北伐,却不准南匈奴往北迁移,结果北匈奴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投靠了同在漠北的鲜卑。实际上,所谓的草原帝国,就是一群游牧部落凑一块结成的联盟,靠核心部落的武力和威望撑着,一旦核心部落不行了,大家就换个带头的,换个名号,也就这么回事。
注 5 :匈奴人从汉人那学会了农耕和建城技术,这在他们的经济生活里占了一定份额。可匈人呢,根本没有定居和搞农业的习惯,就连游牧民族起码会的奶酪制作、搭毡房,他们都不会。
注 6:瞧瞧匈人的语言(突厥系保加尔语支)还有他们展现出来的文明程度,估计他们起初是来自西西伯利亚丛林的靠打鱼狩猎为生的民族,跟丁零是同一个源头。而且啊,匈人最后并非像大家以为的那样,直接变成了如今匈牙利人的祖先(匈牙利人的祖先是来自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而是融入到欧洲雅利安人里面去了。